光影漫游青岛:解锁电影之都的四种沉浸式玩法_中国_地球_场景
怎么说呢,如果你是个影迷,五一假期没去青岛打卡,那可真是错过了一场流动的盛宴。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"电影之都"称号的城市,今年用四条主题线路,把银幕上的梦幻场景都搬进了现实。从《流浪地球》的科幻基地到《父母爱情》的老街巷,每一处风景都在讲述着光影故事。
未来镜像:在东方影都当一回科幻片导演
话说回来,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东方影都。你懂的,就是那个诞生了《流浪地球》《封神》的影视产业园。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排开,站在虚拟制作平台前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"中国电影工业的硬核实力"。
动态捕捉体验区特别有意思,工作人员会教你用专业设备记录动作数据。我试着做了几个武术动作,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卡通版的自己在打太极,逗得周围游客哈哈大笑。更绝的是微缩版"太空电梯"场景搭建,虽然只是体验项目,但那些精密仪器和操作流程,完全就是电影拍摄现场的复刻版。
对了突然想起,隔壁的青岛电影博物馆绝对不能错过。"山海之间,光影百年"的主题展里,除了能看到《流浪地球》的原版道具,最吸引人的是ARRI虚拟拍摄区。站在绿幕前摆几个pose,后台立马合成出你在太空舱或者古装剧里的画面,发朋友圈绝对能收获一堆点赞。
展开剩余83%星光岛的《青秀》水幕秀可能是整个行程的高光时刻。怎么说呢,把"八仙过海"的传统故事用全息投影和造浪系统呈现,那种震撼真的需要亲身体验。当巨大的水幕升起,鲸鱼从头顶游过时,后排有个小朋友一直惊呼"妈妈我们是不是在海底",可爱极了。
时光胶片:老城区里的百年电影记忆
从未来感十足的影都出来,打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湖北路的1907光影俱乐部。这栋德式老建筑可有来头,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影院"水兵俱乐部"。现在改造成了电影主题餐厅,吃着德式香肠看墙上放映的默片,时空错位感特别奇妙。
服务员告诉我,三楼珍藏着一台1898年的手摇放映机。五一期间他们开放了体验项目,我试着转动摇柄,胶片"咔嗒咔嗒"的声音特别治愈。说来有趣,这台机器放的正是德国人当年在青岛拍的纪录片,画面里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和德式建筑同框,有种微妙的历史厚重感。
中山路的中国电影院更是个宝藏。1931年胡蝶在这里为《歌女红牡丹》剪彩的剧照还挂在走廊上,那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啊!现在影院保留了民国时期的装潢,红色丝绒座椅、雕花穹顶,坐在里面看老电影特别有感觉。对了突然想起,他们最近在放4K修复版的《霸王别姬》,银幕上张国荣的眼神,和三十年前一样让人心碎。
八大关简直就是为镜头而生的地方。怎么说呢,紫荆关路的梧桐、山海关路的欧式别墅,随便哪个角度拍出来都像电影海报。我在山海关路21号门口站了好久,这里就是《最好的我们》里耿耿和路星河擦肩而过的地方。现在墙上还留着剧组的标记,几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在相同位置摆pose拍照,青春感扑面而来。
海洋叙事:奥帆中心的蓝色浪漫
从老城区往东走,海风渐渐带着咸味。奥帆中心的"蓝海珍珠号"游轮复刻了《海洋天堂》里的经典场景,甲板上特意放了对父子雕塑。电影里文章和李连杰就坐在这个位置看海,现在成了情侣们必拍的打卡点。
极地海洋公园比想象中好玩多了。除了能看到《黄雀在后!》的取景地,他们新搞的"深海影院"简直绝了。戴上VR眼镜就瞬间穿越到《环太平洋》的机甲驾驶舱,跟着画面晃动的时候,我差点真的以为自己在打怪兽。出来时腿都是软的,但特别过瘾。
石老人海水浴场的日出音乐会可能是全青岛最浪漫的早晨。凌晨四点沙滩上就坐满了人,等着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时,乐队开始演奏《流浪地球2》的主题曲。怎么说呢,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石老人礁石上,音乐正好到高潮段落,那个瞬间真的会起鸡皮疙瘩。
文艺新生:大学路的诗意碰撞
西海美术馆的《中国电影百廿肖像展》让我逛了整整三小时。120幅影人肖像按年代排列,从阮玲玉到吴京,仿佛能看到中国电影的进化史。最妙的是展馆设计,走到尽头突然出现的落地窗正对《流浪地球2》取景的滨海步道,远处礁石群确实有点像太空电梯的基座。
大学路的咖啡街是文青必去。太兴里咖啡馆因为《婚内婚外》在这取景,现在成了网红店。他家的电影主题拉花特别有意思,我点了杯"罗马假日",咖啡上真的用奶泡勾勒出赫本骑小摩托的剪影。二楼书架藏着不少绝版电影杂志,翻到本1985年的《大众电影》,里面还有刘晓庆的专访。
太平角万博汇把历史别墅玩出了新花样。莫奈花园酒店直接把房间改成了电影场景,我住的那间叫"重庆森林",浴室瓷砖都是王家卫风格的绿色。黑森林音乐餐厅晚上有爵士乐演出,吃着德餐听《花样年华》的配乐,这种混搭意外地和谐。
在地玩法:把电影情节搬进现实
青岛人现在特别会玩场景消费。东方影都融创乐园的"一票通玩"太值了,上午在VR过山车上尖叫,下午就能去保龄球馆cos《谋杀绿脚趾》。我在射击区遇到对父子,爸爸正教孩子摆《枪火》里的经典站位,你懂的,就是吴镇宇那个双手持枪的pose。
私人影院算是青岛的新特产。有家叫"菲林"的店特别火,包厢里既能涮火锅又能点播老电影。我和朋友选了《饮食男女》配麻辣锅,看到郎雄做菜时忍不住下肉片,银幕内外都是烟火气。服务员说周末得提前三天预约,很多人专门来办电影主题生日趴。
青岛电影博物馆的文创也很有心思。买了套"胶卷巧克力",拆开真的是按《天堂电影院》里那种胶片盒设计的。收银台小姐姐推荐我试试"博物馆奇妙夜"演出票,说是把文物故事编成了沉浸式话剧,可惜时间没赶上。
话说回来,这趟最意外的收获是在中国电影院门口遇到的放映员大爷。听说我是来追电影的,特意带我看了他们珍藏的35mm胶片《马路天使》。当放映机光束穿过黑暗,周璇的歌声从老音响里传出来时,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青岛能成为"电影之都"——这里的人是真的爱电影啊。
从星光岛的科幻大秀到八大关的梧桐树影,青岛把电影基因融进了每寸土地。现在想想,或许旅游和看电影本来就是一回事,都是暂时逃离日常,去别人的故事里活一遍。而青岛最厉害的是,它让每个游客都成了自己人生电影的主角。
发布于:广东省